昨日上午✿★,作为“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系列活动之一✿★,建造“天团”兵分两路✿★,分别踏上了参访香港八大重大民生工程项目首日之旅✿★,其中一队是探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另一队则去见识将军澳海水淡化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
坐镇在西九文化区核心位置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下简称“香港故宫”)✿★,不仅承载着中国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还承载着大国“智慧建造”深度实践的结晶✿★。
迎海而立的香港故宫✿★,乍一见就让人觉得气势恢宏✿★。作为故宫精神的传承与延续✿★,香港故宫大量借鉴了北京故宫建筑的设计灵感✿★,用现代的建筑语言重新诠释了朱扉金钉✿★、九龙吐水✿★、金水桥✿★、琉璃瓦等故宫元素✿★,融汇古今✿★、结合中西✿★。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王勇介绍✿★,为了满足香港故宫整体外形“上宽下聚✿★,顶虚底实”的建筑设计需求✿★,项目采用大型钢结构复合柱实现高倾角的悬挑倒挂结构✿★,倾斜角度高达1✿★:3✿★。外墙大面积采用清水混凝土✿★,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施工难度极高✿★。
为了让外墙表面呈现流光溢彩✿★、行云流水的效果✿★,该项目安装上了4022件金色带孔的曲面铝板✿★。最特别的是✿★,每一件铝板尺寸不尽相同✿★。为了将生产和安装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该项目利用了最新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自动导出铝板的施工图纸与生产图纸✿★,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与精度✿★。
众所周知✿★,博物馆除了需要配置恒温恒湿的空调设备之外✿★,消防及保安系统也极具挑战性✿★。为保障未来在香港故宫馆内的文物与展品都能在最适宜的恒温恒湿环境中保存✿★,项目团队对馆内超过8000个阀门✿★、1224个风嘴均进行调校✿★,严谨✿★、精细✿★。
为了预防火灾等突发情况美国CERANETWORK超清✿★,该项目采用了预动式花洒洒水系统✿★、Novec 1230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远射程花洒洒水系统k8凯发国际k8凯发国际✿★、楼梯加压系统等各类高难度的消防系统✿★。多种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不管在博物馆内展厅走廊还是中庭k8凯发国际✿★,一旦发生火灾✿★,都可以在及时灭火的同时保护馆内设施和文物✿★。
香港故宫工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创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无疑是对“智慧建造”进行深度实践✿★。如前面提到的4022件饰面铝板✿★,每件设计各不相同✿★,采用BIM技术可辅助生成每个构件的加工图纸✿★,大幅提高出图和生产效率✿★,避免误差造成的返工✿★。
据了解✿★,该项目总共采取了17项科技应用技术✿★,覆盖建筑施工✿★、协调✿★、监测✿★、监察✿★、培训✿★、推广等6大领域✿★,切实地提高了管理水平✿★。而对BIM技术✿★、AR/VR/MR以及其他监控技术的运用✿★,也让中国建筑国际集团跻身香港工程界第一梯队✿★。
在大力推进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项目还搭建了智慧工地平台✿★,对安全✿★、环保✿★、质量✿★、物资✿★、进度✿★、保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比如施工人员安全帽后边都有感应器✿★,可以实现人员的监控✿★。疫情期间✿★,可以快速对高风险的人员做到快速定位✿★、追踪和筛选✿★。据介绍✿★,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项目已经连续开工了644天✿★,没有出现一例确诊✿★,没有因为社会事件以及疫情影响工程进度✿★。
据王勇介绍k8凯发国际凯发k8旗舰厅ag✿★。✿★,香港故宫自2019年4月24日开工以来✿★,虽然遭遇很多挑战✿★,但通过科技赋能✿★,克服各种困难凯发k8娱乐官网入口✿★,✿★,进展顺利✿★,预计明年年中将正式向公众开放✿★。建成开放后✿★,将惠及700多万香港居民以及每年约2000万往来香港的各地游客✿★。
蓝天碧水相映✿★,海面之上一座即将竣工的海事平台✿★,仿佛一座小岛✿★。而看似平静的海面下✿★,330米长的海底隧道卧在20米水下✿★,犹如“吸水巨龙”✿★。这是担负起未来满足香港几十万居民日饮用淡水需求重任的将军澳海水淡化工程✿★,建成后也将成为香港首个投入运营的逆渗透海水化淡厂✿★,并由此开启香港“主动产水”时代✿★。
1982年✿★,香港与广东签订东江水输港协议✿★,香港得以享受24小时无间断供水✿★。目前✿★,香港年用水量稳定在9亿至10亿立方米✿★,已不再受缺水威胁✿★。不过✿★,随着人口及经济快速增长✿★,香港的民生用水需求量也持续增加✿★,令现有的供水系统压力增大✿★。
为此✿★,港府积极探索新水源✿★,包括海水淡化✿★、循环再用水等✿★。将军澳海水淡化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据中国建筑国际集团将军澳海水淡化厂一期工程项目负责人张保平介绍✿★,项目合约金额高达90.2亿港元✿★,是水务署史上以“设计建造✿★、运营(DBO)—体化”模式承建的最大民生工程✿★。“投入运营后✿★,预计每日产生13.5万立方米✿★,其后可扩展至每日27万立方米✿★,占香港饮用水供应量的5%至10%✿★。”
海事平台与海底隧道联通后✿★,将回收一直在海底作业的盾构机✿★。那一刻的到来美国CERANETWORK超清✿★,意味着香港“主动产水”的时代更近了✿★:海水从隧道进入厂房✿★,经过两道逆渗透处理✿★,最终成为符合香港饮用水标准的淡水✿★。
据张保平介绍✿★,将军澳海水淡化工程在香港范围内首次采用了陆对海顶管施工及海水中回收TBM盾构机施工方案✿★。“这里有两个技术难点✿★,一是在水底下高压换刀头✿★,二是在水里回收盾构机✿★。”据悉✿★,如此技术含量极高的施工方案开创了香港业内先河✿★,填补了香港在TBM施工方面的技术空白✿★。
当你来到海边看项目✿★,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走过的混凝土路面其实全部是用2米×3米的预制混凝土板块拼接而成的✿★。“这是用预制建的方式生产的板块✿★,待工程完工后✿★,我们会调到下一个工地继续投入使用✿★。”
全过程多元化绿色建造是将军澳海水淡化工程的另一大特色✿★。张保平所说的“预制建造”在香港这边的说法是“MIC”组合建造✿★,它是快速建造的一种新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
另外✿★,项目还建立了智慧工地安全平台✿★、综合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及数码工程监督系统✿★,通过赋予科技创新应用✿★,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
据悉✿★,该项目有望2023年投入使用✿★,将为香港优化水源结构✿★、平衡水源不足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水资源保障✿★。
港版方舱医院合约工期28天✿★,最终472小时完工✿★,提前200小时交付使用✿★;如今已正式定名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临时医院”✿★,最终用时120天✿★,将原本需要3-4年的建设流程✿★,缩短至不到4个月k8凯发国际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们就非常清楚✿★,这不是一个常规的项目✿★,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美国CERANETWORK超清✿★。”昨日下午✿★,“时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国建造·筑梦未来”校园报告会第二场走进香港理工大学✿★,主讲人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讲述了中央援港抗疫两个项目建设背后的故事✿★。“开创了‘一国两制’工程管理新模式✿★,为历史首次✿★。”张毅感慨✿★:“祖国在任何时候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
从2020年初到现在✿★,香港经历了4波新冠肺炎疫情✿★。其中2020年7月的第三波疫情尤为严峻✿★,香港亟须建设更多的医疗设施✿★。张毅表示✿★,如果按照常规的建设流程✿★,政府工程的立项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香港彼时已暴发了第三波疫情✿★。疫情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为了加快立项并启动项目建设✿★,特区政府请求中央的支援✿★。中央政府立即给予回应✿★,开展援港抗疫3大项目✿★,其中就包括建设社区治疗设施和新建一所临时医院✿★。这两项皆由张毅任职的中国建筑国际负责设计和建造✿★。
“但是医院作为最复杂的民用建筑类型✿★,本身体量就非常大✿★,功能特性也多✿★,布局复杂✿★,尤其是医疗工艺流程的设计专业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设一所大型的现代医院✿★,不论是在香港还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美国CERANETWORK超清✿★,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
在中央援港抗疫的两个项目中✿★,社区治疗设施项目又被称为“港版方舱医院”✿★,所有设计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符合香港医护人员的使用习惯进行设计✿★,提供952张病床✿★,其中负压隔离床位160张美国CERANETWORK超清✿★,是全国首家高标准智慧负压方舱医院✿★。而临时医院虽然叫临时医院✿★,但其设计和建造还是按照香港永久的传染病医院的标准来建造凯发在线✿★,✿★,可以抵御10号风球✿★,排水系统也是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要求✿★,一共提供了816个负压隔离病房✿★,是中建集团承接的100多所防疫医院里唯一永久医院✿★,目前已正式定名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
如果想要快速满足医疗设施建造的迫切需求✿★,就必须需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实现✿★。“从历史的角度辩证来看✿★,疫情推动了建筑业的技术革新✿★。第一个里程碑就是2020年春节后建成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让中国建造再创奇迹✿★。”张毅认为✿★,中央援港抗疫的两个项目也体现了建造的创新✿★。港版方舱医院是全港首家采用MiC建造技术的高标准智慧负压方舱医院✿★。从设计建造✿★、测试到交付使用✿★,共用时472个小时✿★,提前了200个小时交付使用✿★。
“在中央政府的决策下✿★,深圳市政府出面支持并推进了项目的落地✿★。”据张毅介绍✿★,深圳市政府作为建设方与香港特区政府协作✿★,共同在香港建项目✿★。“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开创了一国两制工程管理新模式✿★。”
随后k8凯发国际✿★,两地政府分别成立了专班并成立联合工作组✿★,全程跟进协调✿★。项目的沟通协调工作量庞大✿★,仅在香港就要对接20个政府部门✿★、6个公益机构✿★。项目的设计审批流程严格程度也不亚于常规D&B项目✿★。“为了完成这任务✿★,我们创新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去解放生产力✿★。”据张毅介绍✿★,集团成立了以三级单位一把手带头的项目指挥体系✿★,在具体实施上又建立了矩阵式管理体系✿★。“创新组织架构✿★,最大程度提升管理效率✿★。”
公司同时也发挥着全产业链的优势✿★,调动各大平台参与项目的各个环节✿★。统计显示✿★,建设高峰期✿★,每日开工人数逾4000人✿★,累计开工人数逾24万人次✿★,高峰期动员超过200家香港本地分判商及超过130家香港本地供货商✿★。内地工厂方面也调动全国资源✿★,保障项目建设✿★,累计开工约50000人次✿★。为满足香港医院建设标准✿★,集团在全球近20个国家或地区火速采购✿★,紧急材料及设备直接空运✿★。项目材料及设备运输量超过40000车次✿★。
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我们就非常清楚✿★,这不是一个常规的项目✿★,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祖国在任何时候都是香港最坚强的后盾✿★!——中建国际医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
一位武汉女生在经历疫情后来到香港理工大学求学✿★,听完“港版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故事后更是感慨万千✿★。在互动交流环节✿★,他问张毅✿★:“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很受感动?”
张毅与学子们分享了两个小故事✿★。张毅谈到✿★,抗疫医院项目工期接近120天✿★,与其他需要十几天二十几天的工程相比✿★,这是一个对心力和精力的煎熬与考验✿★。负责“港版方舱医院”方舱生产的工厂空间有限✿★,长尾货车无法将建筑板材直接运到目的地✿★,需要由工人将重约80公斤的板材搬运一小段距离✿★。搬运重物后✿★,一些工人手抖到拿不稳勺子✿★,只能趴在地上吃饭✿★。“之前是没有机会✿★,现在国家需要✿★,我一定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张毅说✿★,香港工人的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
两个医院项目能够短期完工✿★,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通宵达旦地工作✿★。担任项目防疫总指挥的赵莉莉虽然年过七旬✿★,却一直冲在防疫一线✿★,承担了所有与防疫相关的危险工作✿★。“退休不只是游山玩水✿★,价值不应该用年龄去衡量✿★。”赵莉莉的话✿★,同样令张毅记忆犹新✿★。
采写✿★:南都记者 N视频记者 陈灿荣 王诗琪 伊晓霞 黄海珊 摄影✿★:南都记者 N视频记者 陈灿荣